3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文章,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其根源在于国内储蓄不足,而非单纯的外国贸易政策。
文章指出,尽管部分国家的出口补贴政策对全球贸易平衡有影响,但美国自身的财政赤字和低储蓄率才是关键因素。美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源于国内储蓄率下降与投资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已达GDP的6.4%,叠加个人储蓄率从1960-1980年间平均10%以上降至疫后不足5%,导致国民储蓄缺口持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在保持预算盈余和4%低失业率的同时,仍维持着占GDP3.7%的贸易逆差,这一历史案例有力驳斥了“贸易逆差必然损害就业”的流行观点。
文章通过国际比较指出,美国储蓄率显著低于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而2023年中国贸易顺差仅占美逆差34%,非亚洲发达国家的顺差总和与美国逆差规模相当。这些数据表明,将逆差简单归咎于中国或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缺乏事实依据。
文章强调,第一,关税措施难以根本性改变储蓄-投资平衡,反而可能推高进口商品价格;第二,美国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整顿提升储蓄率,配合美联储货币政策来平衡经济;第三,现行财政赤字更多反映政策失灵,而非必要的经济刺激手段。
最后,文章建议,若通过经济衰退等极端方式强制缩减逆差,虽可能短期见效,但将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完善国内财政政策,提升储蓄率,而非对外实施贸易限制。
参考资料: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