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楠
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成为深化中国—东盟互信、合作、共赢的金色纽带。双方需以人工智能为战略支撑点,共建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断迈向新高度。
打造AI赋能的贸易新生态。人工智能技术正重构中国—东盟跨境贸易价值链,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向智能化、高效化跃升。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为区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中国电商平台在东盟地区推出AI产品,为企业提供“一键触达全球”的贸易新渠道;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首创“U”型方案,相较传统码头,将作业效率提高约30%。未来,双方可共建跨境数字贸易合作平台,推动贸易数据共享与智能分析,有效减少贸易壁垒,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共育数字经济新增长极。依托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载体,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孵化一批标杆智慧园区,推动智能供应链加快建设。同时,打造中越边境地区“AI+边贸”示范区,促进边境智慧口岸建设,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扩大面向东盟的跨境支付平台的覆盖面与优化,双方合作开发支持多币种智能结算的区块链系统,提升区域金融合作的效率与安全性。
共建AI驱动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双方正携手突破技术创新壁垒,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签约,推动研发走向协同创新;阿里巴巴达摩院推出的首个基于东南亚语言训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版本SeaL LM,为当地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语言服务;2024年的“中国—东盟AI+跨境数字营销大赛”,吸引8国372支队伍参赛同台竞技,展现蓬勃的跨境技术协作生态。未来,双方可扩大在新能源、智慧农业、跨境电商等领域的联合研发,共设AI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推动AI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建立中国—东盟AI人才库,设立中国—东盟AI创新奖、中国—东盟AI菁英奖学金,常态化举办AI创新大赛,在南宁、新加坡设立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基地等,为区域储备未来领军者。以广西等为枢纽,加快推进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加速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提升区域算力水平。
促进AI融合的人文交流新局面。人工智能成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新桥梁。海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Question AI在菲律宾的周活跃用户已近120万人次,优质教育跨越了山海。泡泡玛特将东南亚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潮玩IP,利用虚拟偶像互动,助力其2024年上半年在东南亚市场实现营收暴涨478%,刷新“文化出海”新纪录。广西在“智桂通”App上线马六甲数字文旅项目,再现海上丝路盛景。下一步,双方可进一步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利用AI精心打造跨境文化体验馆,让《哪吒》等经典中国文化作品圈粉东盟。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人文交流论坛、文化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双方文化遗产,重心下移,拉近民心距离。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框架下,共建AI智慧教室示范点,联合开发多语种AI教学工具,开发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深化数字教育合作,提升区域教育合作质效。此外,开发多语种旅游导览系统,推动智慧旅游合作,让文化交流更鲜活。
推动AI引领的安全治理新范式。AI的爆发式增长需要规则与温度并存。《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发展合作倡议》《东盟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指南》等政策框架,为区域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划定“安全线”。升级后的中国—东盟/RCEP标准云平台3.0已收录8.6万项成员国标准信息,为外贸企业提供“红绿灯”式预警。双方在数据安全、网络犯罪治理等方面的联防联控可进一步加强,让跨境合作更透明、更可信。下一步,双方可加快构建全面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区域特色的AI标准,加快形成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展现AI技术在安全治理中的实践效果。此外,注重伦理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保障技术发展以人为本。
(作者系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