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FTA咨询网

首页>专家观点>其他专家

来源: 类型:

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文|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编者按:“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对经济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通过的《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在宏观层面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此同时,2022年北半球夏季大范围高温热浪、美国史诗级寒潮、巴西创纪录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也让全球人类感受到了气候危机已来。本文扼要梳理了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并对“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这一有效应对方法进行了具体论述。

鉴往知来:气候变化将呈现何种趋势?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显示,气候系统在空间、时间尺度上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对于人们的感受而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就是气候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人类居住的每一区域,人类活动对所有区域极端热事件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在图1,全球按照人类分布被分成了45个区域,其中大部分为代表热感明显的红色。图中的黑色小点表示人类活动对这些区域极端的热事件做出贡献程度,通过分析可见,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近些年极端的热事件是极不可能发生的。

除去高温,强降水和强暴雨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图2,同样的45个区域,绿色表示了有将近一半的区域,其极端强降水有明显增强,这表示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是观测到的陆地区域强降水增强的主要因素。不少空心的点代表证据有限,说明人类活动对强降水起的具体贡献占比还需进一步研究。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同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也有迹可循。2022年北半球出现大范围高温热浪事件,仅在我国就有多地出现破纪录的高温天气。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全国平均高温日数破纪录。2022年6月1日到8月31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1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6.3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综合性最强的一次过程。特别是云南、贵州等地最高气温创新高。上海的徐家汇站在7月10日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早的40℃高温日。二是高温极端性强、范围广、时间长。2022年全国有占总观测站数43.6%的气象站,其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重庆北碚(45.0℃)、江津(44.7℃),湖北竹山(44.6℃),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云南盐津(44.0℃)等15站日最高气温为44℃及以上,40℃以上覆盖范围达102.9万平方公里,为1961年以来最大;高温持续时间达79天,为1961年以来我国高温过程持续时间最长。三是高温天气影响大。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用电负荷屡创新高;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农业生产。

放眼未来,气候会朝着什么方向变化?2021年IPCC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短期的20211—2040年,全球温升会超过1.5℃;在中期的2041—2060年,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全球温升将超过2℃,只有在很低的排放情景下才有可能使全球温升在21世纪末从先超过1.5℃再回到1.5℃以下。据2022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布的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不同情景下的估计排放差距分析可知,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巴黎协定》确定的温升控制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把全球变暖的气温升幅控制在2℃甚至是1.5℃之内的目标,就必须将排放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减少30%~45%。如若不然,继续按照当前水平排放,21世纪末全球温度预计将再升高2.4—2.8℃。而伴随着全球升温,极端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都将明显增加。

气候不断变暖,其风险也在加剧。就气候变化对中国7个区域以及重点工程未来的风险进行研究后,有三个发现1:一是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冰冻圈面临明显风险。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风险比较突出。华东、华南地区的交通运输、能源风险较高。对于一些生态工程和冻土工程的气候变化风险也是非常高的。二是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和强发会显著影响能源、交通、旅游等多行业,并将逐级联动向更多区域、更多行业传递,造成更为明显的系统性风险。三是生态工程和冻土工程受气候影响的风险较高,公路、铁路工程和水利工程次之。

维度纵深:气候风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几何?

全球范围内,21世纪的前20年自然灾害总数大幅攀升,气候相关灾害对灾害总数的上升影响颇多,经济损失也呈现明显增长。1970—2019年,排名前十的灾害主要是洪水、风暴,其中44%跟洪水有关,28%跟风暴(台风、飓风等)有关。以10年为周期比较,2010—2019年的经济损失比1970—1979年的损失增加了7倍多,排名前十的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较多的主要是干旱、台风、洪水和极端高温。

在中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明显,占到经济损失的71%以上。分析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的数据可发现,1990—2020年,气象灾害在我国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近1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亿元。当然,严峻的形势中也存在积极的现象,总体来看,无论是死亡人数还是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都在逐年减少,这说明有效的防范、政府的重视等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产生了积极成效。需注意的是,虽然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有所下降,但损失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相较于1984—2000年,21世纪前20年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大概增加了1.4倍。

如果比较我国和全球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可以看到中国的极端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大概处于全球中等偏下的位置,这实际上也是我国防灾减灾效果的反映。鉴于我国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再对照图3中2000—2021年中国极端灾害事件年均直接经济损失GDP占比在全球的位置,可以发现中国的极端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大匹配。

从GDP总量来看,与中国处于相同级别的国家该占比都比中国低。美国大概是0.0016,日本大概是0.0005。从人均GDP来看,像秘鲁、哥伦比亚这些与中国水平相当的国家,占比也要远低于我国。

除了可以感受到的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影响外,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级联风险和系统风险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传导。以粮食系统风险链条为例,黑海出现的高温热浪会造成小麦产量减产,引发粮食价格上涨,进而部分相关国家会实施诸如小麦出口管制。同时高温会影响交通基础设施(比如铁轨受热变形),进而导致运输通道运力下降,最终导致小麦出口的缩减。假如与此同时,美国墨西哥沿岸发生了飓风,就会引起港湾、航线关闭,运输通道受阻,也会导致粮食出口削减。在这两个事件的合力作用下,国际粮价将会飙升。中东、北非靠粮食进口的国家粮食库存就会有影响,进一步导致粮价的上涨。因此,风险链条并非单一的。美国粮食出口量减少后农业收入下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规则,国家要对农业进行相应补贴,将会引发国家财政压力。所以某个国家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后,这些事件会不断叠加,甚至会对全球经济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理,产业部门、人居环境、人群健康等因素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站在经济学的产业链供应链角度,气候变化还能带来难以用货币衡量的、更为长远的不利影响。例如,2022年夏天,我国的高温热浪发生,随后造成干旱,两类极端事件叠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剧,呈现系统联动扩散的趋势:多地出现了确诊热射病,甚至出现死亡病例;南方土壤墒情变差,影响植被长势、作物收成;流域干旱破纪录,一方面导致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存;给电力保供带来很大压力,很多省电网负荷都突破了历史纪录。从系统性、全局性视角,随着经济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不断增强,气象灾害影响的领域将更广,呈现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惊人。

趋利避害:何以应对气候风险、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上文提及了气候风险将对经济社会带来级联风险和系统风险,由此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链生型灾害已成为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产业链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同时城市化加速,人财物高度集中。再加上产业链的不断延长,气候风险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复合链生灾害还会导致断水、断电、断气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安全事件。因此要减少因灾损失,就必须从灾害复合链条中切断传导。

适应气候变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灾害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进而实施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期望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灾害风险管理包含三要素:减少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因此,加强风险识别评估是首要举措。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有很高相融性。比如从危险度和暴露度考虑,识别评估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导致的趋势性、致灾性,对人财物集中度较高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态条件分析时要考虑脆弱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风险的规避、风险的降低和风险的转移,并在开展气候适应行动后进行效果评估,形成具有气候恢复力发展的路径。

降低风险有框架可循。这一框架包括相应的原则、行动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在原则上,要基于把利益相关方纳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加强适应性管理,特别关注未来的气候风险。在行动上,要把协同性贯穿规划、融资和实施的全过程,实现协同增效。通过在减轻(少)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上共同发力,达到降低气候风险的结果。

应对气候变化机遇与挑战同在。气候尽管有很多风险,但有可能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气候作为一种自然生产力2,气候价值在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都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风、光、水资源就是清洁能源。所以既要加强对气候因子风险研判和管控,也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国家气候中心和财新智库曾联合对气候要素和敏感行业的联系进行过分析。研究显示,经济产出的水平、价格的水平、劳动生产率、金融投资活动等经济宏观变量和气候条件都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具体而言,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和气候风险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电力消费、相关电器消费和高温指数高度相关;旅游行业总体会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财产保险、农业保险的赔付和气候指数存在关联性。所以通过对气候相关的风险指数进行预测,可以为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参考。

气候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因子。应从科学角度来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家安全观角度高度重视气候安全,全力推进“双碳”目标实施和适应型社会建设。

注释:

1. Feng A, Chao Q. An overview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analysis for climate change risk in China.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20 Jun 1;117:102861.

2.按照李斯特关于财富生产力的分析,气候生产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气候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或水平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