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霄嘉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
三、适应气候变化面临迫切需求
1.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构成,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分为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减缓是针对温室气体进行减排,可以有效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但是即使采取减排措施,温升的趋势仍然会继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正在关闭的窗口期——气候危机急需社会快速转型》(UNEP,2022),以各国当前采取的减排对策,到本世纪末气温将较工业革命前上升2.8℃。并且在减排的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气候影响不会消除,潜在的气候风险仍在不断累积,甚至因为地球系统的迟滞效应,在全球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后的一定时期内气候变化影响仍将持续。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不少发展中国家从地理和气候类型上属于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国家,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薄弱而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往往面临巨大的气候变化风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复杂,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构成了严重威胁。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适应气候变化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大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既需要重视工业和能源部分的减排行动, 也需要重视碳中和目标对城市生命线防护、新基建气候韧性改造等适应性能力提升的新需求。有效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有助于巩固减排成果,缓解气候变化风险对发展成就的限制,进而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3.适应气候变化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议题,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下如何促进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能力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适应气候变化议题作为重要谈判内容始于《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COP13)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该计划首次明确将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并重(李玉娥,2010),提出“适应、减缓、资金、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全球适应行动方案在之后的《坎昆适应框架》和《巴黎协定》中得到推进。《公约》谈判已经在适应委员会、国家适应计划、适应资金机制、适应集体行动的全球盘点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COP27通过《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决定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国际气候谈判最新亮点。同时,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倡议与合作行动的重点内容。《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认识到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将进一步讨论全球适应目标并促进其有效实施,以及扩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行动的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第三十次“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强调,适应是《巴黎协定》的核心,呼吁推动全球适应目标的实施,在总体国际资金支持中进一步体现适应与减缓之间的平衡。
4.适应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科技前沿的热点。适应气候变化是IPCC重要评估内容,IPCC专门设置“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二工作组,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后果、适应选择,以及脆弱性、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自1990年IPCC发布评估报告以来,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在六次报告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尤其是第三次评估报告增加了适应能力分布的内容,第四次评估报告开始区分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适应,第五次评估报告强调通过适应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并提出转型适应等概念,第六次评估报告深化了将适应和减缓相结合以支持气候恢复力发展的理念。此外,适应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地球联盟”(Earth League)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发布《2022年气候科学的10个新见解》,其中,气候风险、气候安全和恢复力发展等都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切点。我国发布的“2022年度气候变化十大科学事件”,其中,气候风险科学框架、气候临界点、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都是适应领域的重要进展。
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建议
1.切实贯彻“适应与减缓并重”原则,提高适应气候变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生存与发展的约束性作用,将气候变化及其风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决策因素。一是从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的角度认识适应的重要性,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国家新的战略需求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主流化进程。二是加强适应气候政策实施的评估,健全适应政策评估体系,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目标与适应资源的匹配度,对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配套,促进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落实。三是对青藏铁(公)路、高铁、水利水电、电网工程、生态工程、沿海岸工程、能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及农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和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进行充分的气候论证,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2.重视关于气候变化风险的关键研究环节,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方向的科学研究实力。开展基于风险评估的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技术专项研究,建立包含“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气候风险评估模型—适应气候变化路径”全创新链条的研究体系,加强各研究环节之间的联系,增强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在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环节,开展微观尺度和区域尺度机理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的检测归因和预估等共性技术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系统的影响机制,揭示气候变化风险的驱动机制。在气候风险评估模型环节,开发区域气候模式优化方法,构建基于危害性、暴露度和脆弱性互馈机制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体系,在农业、林业、水资源、人体健康等重点适应领域以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等非传统领域进行降尺度研究,实现气候变化风险的量化评估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风险区划。在适应气候变化路径环节,开展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关键适应技术研发,编制和更新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和技术路线图,开展面向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政策机制研究,在气候变化敏感区、重点社会经济发展区进行管理与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
3.准确研判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形势,提出全球气候治理在适应领域的中国方案。一方面,密切参与和深入研判IPCC和UNFCCC的活动和有关报告,提升我国在新一轮IPCC科学评估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分析和把握IPCC及与公约谈判的互动关系,寻找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的新机遇。另一方面,面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适应战略规划并提供战略咨询服务,联合研发气候预测预估等共性技术,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共享信息平台,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培训等。积极推动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产品“走出去”,推进国家战略和全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