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FTA咨询网

首页>专家观点>其他专家

来源: 类型:

我国培育碳中和服务业的战略机遇与实践探索(二)

我国培育碳中和服务业的战略机遇与实践探索(二)

——打造成都高新区碳中和服务业枢纽策略研究洞见

文|李文 王肖阳 梁洁

三、加快发展碳中和服务业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成都高新区培育和发展碳中和服务业将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强化枢纽中心定位三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碳中和服务业是战略性的新型产业,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碳中和服务业是在国家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催生的新型现代服务业。随着低碳转型发展持续加快和逐渐深入,预计各主体相关业务需求将呈指数型上升,产业发展将出现爆发期。当前,国内各高新区暂无发展碳中和服务业的先例和经验,成都高新区打造碳中和服务业枢纽,建成包含碳数据、气候投融资、碳咨询、碳法务、碳宣教五类碳中和服务业聚集的产业集群,可为多方主体在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等层面提供一条龙、全产业链的服务。这将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新赛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此外,碳中和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还将有效赋能当地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工作,产业发展、低碳转型、企业落户、人才聚集将形成正反馈机制,助推成都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服务业将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构建融合互补产业新生态。当前成都高新区已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以发展碳中和服务业为抓手,推动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强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聚集效应和品牌优势。一方面,碳中和服务业在当地的培育和发展将有效带动主导产业转型,助推企业开展低碳投资、低碳建设、低碳运营和低碳创新,赋予其新的“低碳竞争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低碳领军企业。另一方面,高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也可助推碳中和服务业在当地快速落地和发展。最终,碳中和服务业将和成都高新区各经济支柱产业形成共生效应,促进产业、低碳、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多产业链有机融合,同时提高各产业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效率。

碳中和服务业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枢纽中心定位。成都高新区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立足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地方资源禀赋等因素,须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强化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成都高新区可将碳中和服务业培育为优势产业,同时将服务业不同环节适配对接至相应区域。具体来说,成都高新区可作为创新低碳发展引擎,充分开展资源配置工作,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高效流动,实现不同区域重大战略间的优势互补,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整体区域创新水平全面提升。例如,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广泛开展区域联动工作,可将气候投融资服务业的部分产业发展对接至四川省天府新区和重庆市两江新区两个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更广泛的区域和民众。

四、培育发展碳中和服务业为成都高新区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抓手

国家高新区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底,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69家,各高新区产业基础、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面临相同的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需求。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碳中和服务业正是在碳中和背景下萌生、发展的新型产业。全国各高新区可以此为契机,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培育和发展碳中和服务业,服务本地产业低碳转型,带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大力培育和发展碳中和服务业,将为成都高新区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赋予历史性的新机遇。

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高新区可为碳中和服务业培育发展设立专门政策。例如,通过实施“链长制”全面统筹碳中和服务业产业链建设,采用“培育链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融通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还可对重点招引企业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加快企业落地。

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高新区可持续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碳中和服务业企业实施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多类措施。同时,还可合理灵活运用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在产业发展初期进行重点培育。

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高新区可结合自身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充分融合碳中和服务业的产业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在培育本地新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现有产业持续升级转型。

在增强国际合作方面,高新区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各类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国际知名城市或区域缔结友好城市,为各类合作交流提供基础平台。还可采取各类政策措施,推动本地区产品开展各类国际质量认证、碳足迹认证等,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当前正是培育碳中和服务业政策发力的较好窗口期。期待我国更多高新区开展碳中和服务业的培育发展工作,以点带线成面,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共建、共创、共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文,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肖阳,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梁洁,SPARK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可持续发展分析师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