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FTA咨询网

首页>专家观点>其他专家

来源: 类型:

农业对外开放下农业贸易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农业对外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巨大转变。近两年,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和气候变化等给我农产品贸易带来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回顾中国农业贸易发展历程,总结分析其原因,并展望未来农业贸易发展前景,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变化

入世以来,中国持续扩大农业领域对外开放,农产品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自2001年至202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扩大12倍,从274.5亿美元增长至3343.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2.6%,高于同期全球农产品贸易6.7%的增速。中国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3.2%提升至2021年的8.3%,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排名由第十一位升至第二位。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具明显阶段性特征,前10年为高速增长期,后10年为稳步增长期。

(一)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进口市场相对集中

入世后,农产品进口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趋势。2001—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翻了三番。2011—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速有所放缓,进口额增长81%。2020—2022年,进口额年均增速18%,2022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以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2016年略低于美国)。

具体来看,口粮长期供给充足,2022年大米进口量首超配额,小麦连续两年超配额。中国大米和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自给率超过100%,不存在供应缺口,常年进口量均在300万吨左右,进口小麦主要为食用优质高筋和低筋麦,用于消费调剂。但由于近两年国内玉米供需偏紧,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小麦和碎米开始作为玉米替代品进入饲用领域,拉动进口快速增长。2020年小麦进口837.6万吨,同比大幅增1.4倍。2021年进口977万吨,增16.6%,首次超过963.6万吨的关税配额量。2021年,大米进口496万吨,同比增68.7%。2022年,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国际大米价格涨幅较小且价格较低。大米进口量增至619.4万吨,增24.8%,首次超过532万吨的配额量。2022年,小麦进口995.9万吨,同比增1.9%,连续第二年超配额。

玉米去库存完成,进口快速增长,连续三年超配额。受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影响,2008—2016年国内玉米生产积极性较高,国内供给充足,进口较少,年均进口量在250万吨左右。随着国内玉米去库存基本完成,生猪产能恢复带动饲用消费增加,玉米供需趋紧,进口快速增长。2020年进口1124万吨,首次超过720万吨的关税配额;2021年进口2835万吨,同比增1.5倍。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粮食出口受阻,导致我自乌玉米进口大幅下降,全年我玉米进口2062.1万吨,同比降27.3%,但仍超配额。

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长,我成为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占比达六成以上。入世后,中国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大豆进口量仅1394万吨,2020年已突破1亿吨,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5%,大豆进口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量比重由24%增加到6成以上。受猪价走低以及进口大豆成本上涨等原因,2021年进口有所回落,但仍处于9652万吨的高位。2022年在进口大豆价格高涨情况下,我大豆进口9108.1万吨,同比降5.6%。

棉、油、糖进口逐年增长,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均增加。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升级,食用植物油需求增加;棉花和食糖受水土资源制约,产量下降,棉花、食用植物油和食糖国内产需缺口扩大,进口逐年增长。棉花进口量从2001年的6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23.2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从167.5万吨增至1131.6万吨;食糖进口量从18.8万吨增至566.5万吨。棉花进口占全球贸易比重由2.9%增至27%,食用油由6.3%增至14.5%,食糖由3.3%增至9%。2022年棉、油、糖国际供应下降,进口减少,全年食用植物油进口726.4万吨,同比降35.7%;食糖527.5万吨,降6.9%;棉花202.6万吨,降13.5%。

畜产品进口整体增长,进口结构发生转变,猪肉减少,牛肉增加。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拉动畜产品进口逐年增长,畜产品进口额从2010年的103.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523.3亿美元。从产品结构来看,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猪肉产量下降,2020年猪肉进口激增,进口430.4万吨,同比增加1.2倍。随着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规模化养殖水平与生物安全水平提高,猪肉供应能力增强,进口回落。2022年猪肉进口174.3万吨,同比降51.2%;牛肉进口269万吨,增15.3%,牛肉成为我最大进口肉类品种。

从进口来源看,中国农产品进口较为集中且集中度增加。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也相对集中。入世之初,中国农产品前五大进口来源地为美国、东盟、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欧盟,进口合计占比64%;2022年为巴西、美国、东盟、欧盟和新西兰,进口合计占比69.3%,上升了5.3个百分点。目前大豆进口的96%以上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玉米进口的98%来自美国和乌克兰,棕榈油进口几乎全部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油菜籽进口九成来自加拿大,棉花进口的86%来自美国和巴西,食糖进口八成来自巴西,牛肉进口近六成来自巴西和阿根廷,乳品进口一半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二)农产品出口压力增大,出口市场多元化明显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增加。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速为9%,2022年出口额达983亿美元,自2016年起中国稳居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中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升。2001—2021年,中国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分别增加了5.6个、7.7个、3.4个、12.6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压力增大。近十年农产品出口平均增速仅4%,2019年、2020年更是出现了两连降。蔬菜近五年出口平均增速仅3%。水果近五年出口平均增速为-0.8%,2018年起由顺差转为逆差,贸易逆差12.6亿美元,到2022年扩大到87.7亿美元,并首次超过了出口额(69.2亿美元)。水产品出口近五年平均增速不足1%,2022年首次由顺差转为逆差,达6.9亿美元。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2001年,中国农产品前五大出口市场为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美国和德国,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4.7%。2022年,中国农产品前五大出口市场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韩国和越南,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4.8%,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幅提高。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需求变化推动农产品贸易结构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在不断改善。中国城乡居民饮食水平均有提高,尤其是肉蛋奶摄入增加,使得大部分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能比达到合理水平。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也向营养均衡化和多元化转变,主要表现为谷物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食物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农业资源需求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的小幅度变化就会对农业资源需求产生较大影响,造成中国饲料粮需求大幅增加,因而增加进口和对外依存度。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耕地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33%以上,中国饲料粮和畜产品需求给农产品稳定供给带来持续压力。

(二)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际比较优势增强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环境保护、质量安全成本均显著提高,中国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与瑞士、欧盟及日韩水平接近,与美加澳等主要出口国差距不断拉大,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入世初期中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普遍低于美国,但近年发生逆转。2006年,中国稻谷、小麦和棉花每吨成本均小于美国,玉米和大豆成本与美国相当;2021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成本均高于美国,玉米、棉花和大豆的每吨成本分别高出美国平均成本的1.3倍、78.8%和1.4倍。

农资价格上涨带动种粮成本增加。由于国际能源价格大涨,化肥等农资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经济制裁使钾肥主要出口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出口受限。中国是钾肥消费大国,2021年钾肥消费1334万吨,产量600万吨,进口784万吨,对外依存度达58.8%。国际化肥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种粮成本。

(三)国家进出口政策影响农产品贸易

中国自入世以来大幅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并取消多项非关税限制措施。中国从2002年起逐年进行关税削减,农产品关税税率由2001年的23.2%削减到15.2%,不到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62%的1/4,成为全球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入世后中国立即取消了甘蔗原糖、甜菜原糖、砂糖、绵白糖、烟草、烤烟、羊毛、棉花等产品的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取消小麦、玉米、稻谷、大米、豆油、花生油、棕榈油、葵花油、棉籽油、菜籽油、玉米油、芝麻油及味美思酒等酒类的单一许可证,农产品贸易领域逐步开放。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农产品贸易。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大力推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签署自贸协定19个,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并正与15个国家开展10个自贸协定谈判。在绝大部分自贸协定中,中国农产品最终零关税税目占农产品税目比例(即自由化水平)基本都在90%以上。2022年,中国与已签自贸协定伙伴间农产品贸易额合计1317.1亿美元,占当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9.4%。

主要出口国频繁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农产品进口。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有18个国家(地区)集中出台措施限制或禁止粮油等农产品出口,一度造成市场波动。俄乌冲突以来,各国普遍面临国内通胀加剧,粮价上涨等问题,为优先保障国内供给、平抑价格,主要出口国纷纷强化贸易保护,出台出口限制措施,导致国际供应进一步下降,如俄罗斯禁止小麦、大麦和玉米等出口、乌克兰禁止小麦和燕麦等出口、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和面粉出口等。

(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变化

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地等自然资源集中度高。从全球范围看,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方主要是资源丰富的新大陆国家,集中度很高。美国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3%,巴西拥有世界最丰富的水资源,农业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根据2021年数据,前五大出口国占全球玉米出口的80.9%,大米的77.9%,大豆的95.9%,棉花的79.8%,食糖的73.2%,因此,中国进口集中度高且逐年增长。

局部地区供应链出现断点、堵点影响国际市场供给。俄乌冲突造成乌黑海粮食出口港关闭,超过2000万吨的粮食被困。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范围内海运缺箱、爆仓和运费大幅上涨等问题持续恶化。货运量减少进一步抬高国际物流价格,远东干散货指数(FDI)显示,2022年5月美湾密西西比河和巴西桑托斯港到中国北方港口的大豆运费分别涨至每吨81.9美元和70.8美元,同比分别上涨25.6%和24.7%。导致近两年我农产品进口受阻,进口量下降。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未来发展动向

(一)加快以营养需求为目标的进口结构转型

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营养健康观念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食物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更加关注“营养、优质、健康、安全”。中国粮食安全的谷物基本需求能够保障,未来进口将更多是调节营养转型所带来的供给缺口。目前膳食结构更多向动物性食物转变,肉类需求量显著增加,但根据膳食营养指南,中国人均肉类消费超过推荐摄入量,若调节肉类需求,饲料粮的进口需求将放缓。在肉类比重中,猪肉消费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禽肉、牛羊肉消费比重将有所提高。从2022年进口结构的转变可以看出,牛肉进口已经超过猪肉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畜产品。另外,根据膳食营养指南,目前表现出最为缺乏的膳食为奶制品消费,奶制品进口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二)以贸易调节气候变化及资源约束的影响

中国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迫切。从全球看,预计到2050年,目前的不可持续的农业行为可能导致世界95%的生产用地退化。但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仍持续增长,农业资源供求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从全球尺度来看,各国间的农产品贸易能为全球节约352Gm3的水资源。中国通过粮食进口贸易,可以节省虚拟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相当于增加虚拟水土资源的进口量,对中国水土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效应。

作者: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冷淦潇(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