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FTA咨询网

首页>贸易政策审议>2006年

来源: 类型:

2006年4月WTO对中国首次贸易政策审议中国政府政策声明(中文)
               中国政府政策声明


                  目录

一、宏观经济环境
强劲的增长和巨大的机会
不断深化的改革和开放
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发展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贸易政策的发展
支持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切实履行加入WTO的承诺
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
稳步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
妥善处理贸易纠纷
促进与发展中成员的经济合作

三、展望未来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政府政策声明


一、宏观经济环境

强劲的增长和巨大的机会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1979年以来所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日益完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稳健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使中国经济在4年中保持了平稳和强劲的增长势头。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1年的109655亿元(13248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82321亿元(22257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9.5%。人均GDP在这一时期跨越了1000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05年为1702美元。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5096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14221亿美元。2001年至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近550亿美元。
  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2942家,累计合同外资金额12856.73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224.26亿美元。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推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了国内技术创新水平,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根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和当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而制定的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由2000年的625元上调到了2005年的683元。根据这一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低到了2005年的2365万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58.3%,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29.2%,年均增长5.3%。
  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各国投资者带来了机遇,为世界消费者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进口了总共21728亿美元的商品,外国投资者从中国总共汇出了579.40亿美元的利润。中国近年来还一直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WTO的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为716亿美元,贸易逆差96亿美元。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认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

不断深化的改革和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979年开始推行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2年10月,中国正式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并在财税、金融、投资、外汇、外贸、价格等方面取得了重点突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0年,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加入WTO以来的4年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段时间里最为重要的一些改革举措包括:
  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面,经过1999年3月和2004年3月两次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2005年2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各种障碍,鼓励它们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确立它们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的待遇。
  目前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到2004年,在中国注册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约有28万家;到2005年9月底,在中国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466.2万户;注册的私营企业达419.1万户。1992至2004年,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31.9%,已经成为中国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中国政府于2003年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承担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让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宣告破产并退出市场;加快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动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治理。
  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过去的4年里明显下降。2001年全国共有17.4万户国有企业,2004年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26%。2004年,占全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净资产66.9%的2903家大型企业,已有一半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已有80%的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改制实现了产权多元化。
  在财税制度方面,2004年在东北地区实行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的改革试点;2001-2003年将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支持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2年实施了所得税收入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的改革,调整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逐步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金融体制方面,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实现了分设,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加强了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管,确立了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大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其中建设银行已在香港上市。工商银行财务重组基本完成,并已成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改革旨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政府在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时,充分考虑了对宏观经济、金融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考虑了对周边国家、地区以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新的汇率制度运行以来,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提高,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中国已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并一直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中国政府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农业税收体制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截至2005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已有28个完全取消了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已实行48年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2006年,在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原定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提前2年实现。
  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取消了原来所有投资项目必须按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进行审批的制度。企业投资项目与政府资金无关的,除了列入公开发布的目录需要进行核准的之外,一律备案即可。简化了外商投资审批手续,提高了审批效率。
  自1979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向西逐步推进。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对外开放进程的起步。80年代中后期,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地区、海南省及上海浦东,以及长江沿岸城市和边境、内陆的一系列城市。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了广大的西部地区。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加入WTO后,原来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开放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延伸;市场准入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也随着一系列法规和规章的制定而更加法制化,更加透明和规范;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成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所参照的基本依据。
  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7%。外商投资企业直接雇用的就业人员为2400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从业人员的10%。
  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利用外资政策随着加入承诺的落实而更加开放,更具可预见性。中国政府在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入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推动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资源采购、市场开拓等方面同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2001年到2004年,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保持了连续和稳定,坚持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所采取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持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年中,中国政府继续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家财政每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做法,其中2001年和2002年均达到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环境保护设施以及教育和卫生设施等的建设。
  2001年至2005年,中国新建公路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万公里,超过2000年以前的高速公路长度总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7063公里,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中国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增加了节水灌溉的耕地面积,加快了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和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固了数万公里的大江大河大湖堤防。
  中国还启动了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草场保护和中西部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建成了一批“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和城市供水、道路、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
  中国还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省、地市和县级一大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治疗机构投入使用。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增加了对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补贴,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带动了企业和社会投资,刺激了社会需求,增加了就业,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累积作用下,中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2003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快等迹象。对此,中国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和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合理调控财政投资特别是长期建设国债项目资金的方向、规模和力度;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通过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等。这些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抑制了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和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扩张过快的势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避免了经济发展中的局部问题演变成为全局性的问题。
  2005年,中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新的形势,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采取的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转向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适当减少并保持合理规模,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注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优化税收制度,大力支持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金融体制等制度改革。努力促进财政增收节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支出效率。
  在货币政策方面,2002年以来,中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周期运行的阶段性特点,灵活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方向,不断加大市场化手段的运用,综合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合理增长,注重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有力地维护了国民经济“高增长、低物价”的良好发展态势。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存在的消费物价水平偏低、内需偏弱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2002年再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1996年以来的第八次降息。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局部趋向过热的迹象,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先后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实行差别化的结构性信贷调控政策。此外,针对近年来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增加较多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吸收市场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放开同业存款利率,加强本外币利率政策协调,并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

发展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尽管2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计算方法,200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6.6%;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全球人均GDP的1/5,在世界上排名第129位。
  在中国农村,2005年末,生活在年人均纯收入683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生活在684元至944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4067万。在中国,生活水平低于日均1美元标准的人口还有近两亿人。中国城镇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并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就业。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并且差距仍在扩大。198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53倍和1.89倍,1990年则扩大到1.64倍和1.92倍,分别扩大了7.2%和1.6%;到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2.03倍和2.57倍,比1990年又扩大了23.8%和33.9%。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3.2:1。2003年和2004年这一数字分别为3.23:1和3.209:1。解决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已被列为中国政府“十一五”(2006至2010年)发展规划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收入还很低,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随着粮价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农村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亟待提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另外,国际石油和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将为此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面临考验,既要在投资过快增长时予以有效的遏制,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又要防止投资收缩导致的通货紧缩。还需要协调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关系,保持内需和外需的适当平衡,进一步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此外,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也制约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发展的客观国际环境。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一些国家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不合理的贸易限制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的发展构成了障碍。仅2005年,就有18个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反倾销、特殊保障以及纺织品限制性措施等,涉及中国12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

二、贸易政策的发展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

支持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加强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张维护和弘扬它所倡导的处理国际贸易关系的基本原则。尽管WTO在平衡反映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贸易利益上仍有不足,发展中成员的关注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体现,但是WTO所倡导的公平、开放和非歧视等原则有助于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增加国际贸易发展的可预见性,体现国际事务共同参与的多边主义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和富有活力的多边贸易体制,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必要的和重要的外部条件。

切实履行加入WTO的承诺

  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遵守WTO规则,信守在加入时所作出的广泛承诺,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法制与透明度
  中国政府在加入WTO前后,根据WTO规则和所作承诺,在集中清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进行了调整。从1999年底至2005年底,中国中央政府制定、修订、废止了2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内容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透明度、贸易政策的统一实施等各个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改、废工作,中国的贸易制度与WTO规则和中国所作承诺保持了一致,《WTO协定》和《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各项原则、规则和要求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统一实施。
  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进一步得到大幅提高。新制定的《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使立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成为立法活动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在立法过程中,要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和通过新闻媒体、国际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给予社会公众和各利益方充分发表评论的机会,并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公布问题作了具体规定。2003年新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出了更加严格、具体的要求。
  近几年来,中国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完善了相关制度。为了从技术上推动政府信息公开,96%的中央政府部门和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开通了官方网站。中国政府网站(www.gov.cn)也于2006年1月1日开通。目前,立法公开在中国已经成为普遍实践,政府信息公开也已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全面推行。
  中国政府还按照加入承诺,设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提供有关中国贸易政策的信息,并根据WTO各个具体协定的要求,履行通报中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义务。此外,公众还能够通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获悉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货物贸易
  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按照加入承诺,从加入时的15.3%降低到了2005年的9.9%。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在加入时是14.8%,2005年降低到了9.0%。农产品平均关税从加入时的23.2%,降低到了2005年的15.3%。此外,截至2005年1月1日,中国已根据《信息技术协议》,取消了所有信息产品的关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关税的约束率达到了100%。实际关税和约束关税是一致的。
  中国在加入议定书附件3中承诺取消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到2005年1月1日已经按所承诺的时间表全部取消。中国的关税配额管理体制按照加入承诺进一步完善。关税配额量按承诺逐年扩大。对植物油的关税配额管理已按承诺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
  根据2004年4月修订的《对外贸易法》,中国政府于2004年7月1日起,提前半年履行了放开外贸权的承诺,取消了实行了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2005年1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丝绸的国营贸易管理。指定经营也按照加入承诺如期取消。
  服务贸易
  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承诺通过具体服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和制定,一一得到了落实。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水平。
  以银行服务为例,截至2005年底,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54家营业性机构;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40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绝对额从1994年底的118.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底的876.57亿美元,11年增长了7.4倍。
  在保险服务领域,到2005年年底,中国保险市场上共有保险公司82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40家。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在中国的增长速度,是中资保险公司增速的29倍。2005年前10个月,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7.8%;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56.1%。
  在分销领域,2005年底,中国政府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地域和股权比例限制,全面开放市场。1992年以来,中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341家,开设店铺5657个;而2005年一年新设的外资商业企业数量就超过了1992年至2004年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总和。外商投资大型连锁超市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已超过四分之一,少数城市达到50%以上。
  此外,在电信、会计、教育等所有其他服务部门,中国政府也严格履行了加入承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
  知识产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加入WTO前后,中国政府对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几乎所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进行了修改,使其与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一致。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执法行动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各级专利管理部门已经加强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的执行力度,尤其是针对涉及到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和药品的专利侵权行为开展了专项执法行动。各级专利管理部门致力于查处涉及到核心技术和引起广泛关注的专利侵权行为。2005年一共查处了4767起案件。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充分利用了其在商标法律执行方面的优势即完整的网络、简单的程序和高效率,尽职尽责,以注册商标的专有使用权保护为工作重点,查处了大量的商标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案件。2005年全国共开展了7次集中专项行动,查处了49412起侵犯商标权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商标侵权案件和假冒伪劣商品案件共39107起,涉外案件共6607起。
  国家各级版权管理部门也加强了有关版权的执法力度,并且不断加强和其他部门如公安、工商行政、海关、新闻出版和文化等部门的合作。在打击版权侵权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协调各部门的执法机制。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打击盗版光碟、教材、参考书、软件、非法复制和销售录音录像制品、销售走私录音录像制品和网络侵权行为,2005年共查处了8060起案件。
  海关也完善了一整套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执行措施,已经建立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央备案体系。只要知识产权所有者已经在海关总署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进行了备案,海关就有权利扣留侵犯已备案知识产权的进口和出口货物。法律执行部门已经建立并且得到完善。除了扣留被怀疑侵犯知识产权的进出口货物,海关也可以在职权范围内查处侵权货物的非法进口和出口。2005年共查处了1208起案件。此外,中国海关已经与欧盟成员国、美国等国家共同签署了关于行政法律执行的多边协助协议。
  中国公安机关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高度重视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方面的国际执法合作,并且已经和其他成员的执法组织展开合作。2005年12月,公安机关开展了“山鹰”行动,共查处了3534起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其中3149起案件已经结案,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98.5%和213.6%。
  检察机关积极发挥他们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的拘留调查和起诉的职能。此外他们还依据法律对相关的刑事诉讼案件进行法律监督,处理了大量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2005年,已经接受4141起刑事案件的拘留申请(增长了15.86%)并对由公安机关移交的4645(增长了24.63%)起案件提起了诉讼。
中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和效率的原则下,不断推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民事和刑事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依据法律公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并且改进了一系列重要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2005年,共受理3567起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增长了27.9%),13424起民事案件(增长了44.1%)。
  通过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在行政和司法两个方面都大大得到了加强。2004年,中国还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4年9月到2005年底,中国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
  中国政府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将每年的4月20日至26日确定为"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在全社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和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和其他国家一样,保护知识产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可能一夜之间达到完美的水平。中国政府将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
  多哈回合谈判关系到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景,关系到世界经济能否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也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多哈谈判早日取得平衡的结果,有助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总体上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WTO成员的利益。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在谈判中提出了30多份提案和立场文件,为推动谈判取得进展,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政府认为,多哈回合谈判是发展回合,应该切实保证发展中成员能够从谈判结果中获益。各个具体议题的谈判,都应当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特殊和差别待遇,使他们能够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中国支持香港会议在最不发达成员免关税、免配额和棉花问题上取得的成果。
  在农业议题上,中国政府认为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所面临的压力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一个有着7.4亿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农产品关税很低,并且已经取消了出口补贴,仅维持非常有限的微量国内支持。中国支持取消发达成员的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大幅度削减发达成员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大幅度削减高关税和减少关税升级。同时,发展中成员关心的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问题应当得到有效解决。
  关于非农产品市场准入,中国政府支持香港会议达成的多系数瑞士公式的共识,认为瑞士公式有利于削减高关税;同时,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采取的系数之间必须有足够的差距,以反映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关税结构的不同。
  关于服务贸易,中国希望谈判能体现发展中成员的出口利益,增强其参与世界服务贸易的能力。
  规则谈判应当有助于澄清和改进WTO的相关规则,促进贸易便利化,减少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尤其是发达成员针对发展中成员的反倾销措施。
  在新一轮谈判中,中国等WTO新成员的具体关注应当得到理解和尊重。新成员加入后的过渡期普遍尚未完全结束,市场开放的压力还未充分消化,在实施加入WTO时承诺的广泛义务过程中,不少产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因此,新成员的特殊关注,应当根据“多哈宣言”、2004年的“七月框架”和“香港宣言”的有关规定,得到有效的解决。
  多边贸易体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尽管面临艰巨的谈判任务,中国政府期待与各方在2006年继续加紧工作,取得更多的进展。

稳步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
  加强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区域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减少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推动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进程。
  同时,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不应以牺牲多边贸易体制为代价。参加区域贸易自由化的WTO成员有义务在追求各自的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目标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所主导的国际贸易基本秩序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政府本着上述基本原则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目前达成协议或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有9个,共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约3445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4左右。
  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始启动。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自贸区。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谈判达成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与东盟开始全面实施关税减让。目前,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正在加紧进行。
  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于2003年6月和10月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全面正式实施。此后,内地与港澳又于2004年和2005年两次签署了补充协议,进一步扩充了CEPA的内容。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港澳经济的融合。
  中国和智利两国政府于2005年11月18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两国将在2006年下半年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
  200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启动中巴自贸区的谈判,并签署了《中巴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协议》,该协议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国还正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等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

妥善处理贸易纠纷
  随着全球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伙伴之间出现纠纷是正常的。中国一贯主张按照WTO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平等的对话和协商,互谅互让,妥善地处理贸易纠纷。
  中国是国际贸易大家庭中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贸易政策时,重视统筹考虑国际因素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从亚洲金融危机时坚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到最近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从纺织品出口方面采取的克制态度,到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努力,都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这一一贯态度。
  中国政府重视在经济贸易领域开展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双边沟通和交流。中国与世界 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混合(联合)委员会的机制,定期磋商,全面探讨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了经济贸易关系协调、健康的发展。
  中国实行开放的贸易政策,不追求贸易顺差,希望进出口能够大体平衡。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和贸易上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应受到诸如过分的、苛刻的技术出口限制等政策的干扰。
  目前,在所有WTO成员中,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措施最多,据WTO统计,从1995年到2005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措施共2743件,其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就有434件,约占16%。中国的企业和出口商对国外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措施及其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深感忧虑。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使中国企业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中国政府认为,只针对个别成员的歧视性贸易措施从根本上违背了多边贸易体制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精神和非歧视的原则,滥用这些措施只会减损人们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

促进与发展中成员的经济合作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因此中国政府对推动南南合作高度重视。
  中国目前已经向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宣布,将进一步向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对已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在投资方面,中国现在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重点目的地,进行对外投资,到境外开展经济和贸易合作。“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也有利于东道国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实现经济发展。
  中国还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截至目前,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减免了44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人民币的对华债务。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9月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并通过双边渠道,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在今后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并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
  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合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在经济领域,《文件》在贸易、投资、金融、农业、基础设施、资源合作、旅游合作、减免债务、经济援助和多边合作等10个领域表明了中国的合作意向。

三、展望未来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中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要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根据“十一五”规划,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将增长7.5%。重点工作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大起大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中国需要增强农业的整体实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将致力于实施一些重点项目包括建立粮食、棉花和食用油的大型生产基地,实现高质量的粮食品种生产的工业化,建造水资源保护设施和安饮用水供应装置,兴建公路和沼气生产设备并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和医疗。中国已经全面展开农村改革,并已基本完成城镇政府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城镇财政管理方面的改革。中国需要创造一个具备良好的基础教育背景并能同时了解农业技术和商业化操作的新型农民。
  在未来的两年里,中国政府将彻底取消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的学费和杂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将纳入中央和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国将完善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建设,进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并加快农村的银行和金融改革的进程以改善当地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服务。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就业的政策并尽一切可能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中国将启动适合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中国将完善为农村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提供吃穿住行、医疗和丧葬费用的体系,完善为极端贫困的家庭提供补助的体系和通过增加财政支持为灾害受难者提供援助的体系,并且适当提高援助水平。地方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努力为农村居民建立生活补助体系。中国将启动建立和发展农村医疗服务的计划,以完善覆盖县、镇和村三级的医疗体系和网络。  中国将加快建立一个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体系。到2008年,所有的农村地区将基本建成这一新的体系和农村医疗援助体系。
  为了促进国内消费,商务部于2005年2月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该计划旨在在农村逐步普及连锁商店,在三年内在全国50%的农村和70%城镇设立标准的农家店,在农村设立现代化的销售网络使城市的商店发挥重要的领航作用,城镇的商店发挥主要作用,农村的商店发挥基础作用。1150家零售和批发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777个城市启动这个计划。今年年内已经新建了和改建了71000家标准的农家店。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中国政府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认为世界各国应该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各国应该通过推动建立和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和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该通过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应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尤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

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与中国始终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中国政府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动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成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推动全国范围统一开放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中国政府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平衡,推动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将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将按照“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和开展经营,推动它们熟悉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环境,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办事。中国政府还将继续在多边、区域和双边领域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进程,努力维护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与所有贸易伙伴一起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完)
智能问答